搜索

© 2020 盛实百草药业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 津ICP备13004562号

走进盛实       产品中心       质量体系       人才招聘       OA办公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中国中药协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
新闻详情

以科技创新驱动中药农业现代化 ——全国中药材生产形势分析与思考

2018/10/24 15:26
浏览量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随着全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特别是原料质量保障问题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中药材在中医药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大力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积极扶持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推动中药资源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中药材产业在规范化、规模化、组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持续健康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需要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以科技创新推动中药农业现代化。

一、中药材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1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中药材的保护和发展。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12月2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并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医药法第三章“中药保护与发展”明确鼓励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和扶持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国务院办公厅还先后出台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中医药发展领域的专项规划,均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中药材绿色生态种植。上述法律和规划,从政策层面促进中药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正积极制订《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致力于引导建设一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加力推进中药产业发展,提升中药材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种植面积与产量持续增长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了种植养殖或替代,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养殖,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逐年大幅度增加。

据调查统计,2017年除北京、西藏、台湾和香港、澳门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中药材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799.17万亩。其中,河南、云南两省分别达到760.20万亩和747.20万亩,广西678.63万亩,贵州、陕西两省超过400万亩,湖北、甘肃、广东、山西、湖南五省超过300万亩,四川、重庆、山东、河北四省超过200万亩,内蒙古、辽宁、宁夏、海南、黑龙江、安徽六省超过100万亩,江西、浙江、青海、新疆、吉林五省超过50万亩。

中药材年总产量为1850.33万吨。其中,山东产量最大为354.72万吨,广西产量达到181.29万吨,河南产量达到140.88万吨,广东产量115.60万吨,重庆、安徽、云南、陕西四省产量均超过90万吨。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总产值3563.28亿元。其中,山东产值最高为462.19亿元,河南446.22亿元,云南351.80亿元,湖南、广西两省超过200亿元,陕西、湖北、宁夏、广东、重庆、海南六省市均超过100亿元。预计2018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将增长10%以上。未来一段时期中药材种植规模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3建立了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

2017年,农业农村部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新增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设立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功能研究室6个、综合试验站27个,聘请包括首席专家在内岗位科学家23名、综合试验站站长27名。2018年农业农村部组织成立了由22名专家组成的中药材专家指导组,指导全国中药材种植生产。

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进行了近七年试点工作,在全国31个省份建立了由28个省级技术服务中心,以及由66个县级监测站组成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上述体系的建设,初步构建了全国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和网络,加强了中药材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了中药材基地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4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

中药材广植于我国贫困地区,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种植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等5部门,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联合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相关工作。主要通过“三百工程”,引导中药企业在贫困地区建基地,发展大宗、道地药材种植和生产,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河北省62个贫困县中,43个县将中药材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亩均纯收入近2000元。甘肃省58个贫困县中有21个是中药材主产县,其中宕昌、岷县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0%以上来自中药材。山西陵川县六泉乡西石盘村人均纯收入7120元,其中90%以上来自中药材。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中药材需求量和需求层次持续增长,但综合来看,持续健康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水平和人民群众对优质中药材原料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增长与产业管理机制发展不平衡,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加工技术推广应用不充分。

一是中药材生产总体布局有待加强。各地盲目引种中药材,导致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中药道地性降低。

二是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和流通缺乏有效管理,源头生产上种源混杂、质量参差不齐、良种覆盖率低下。

三是缺乏科学种植模式及提质增效生产技术,生产过程中过分追求产量的现象比较突出。中药材种植和加工过程中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农膜、硫磺等农业投入品日趋增多,并缺乏科学有效管理,导致中药材农残、重金属、激素等外源污染物超标问题日益突出。

四是中药材生产基础条件差,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和设施缺乏,田间生产、采收和产地初加工环节的机械化严重滞后。

五是中药材生产组织模式有待优化,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依然是中药材生产的主体,这导致中药材质量和安全管理困难重重,同时还严重制约了中药农业产业升级,急需形成适合现代土地管理政策及运营模式的新型中药材生产模式。

六是全国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和中药材生产量、库存量缺乏权威的信息统计数据,盲目引种、扩充产区、跟风种植导致部分中药材产能过剩,中药材价格波动较大,缺乏大数据支撑下的宏观规划、合理布局和有效调控。

七是中药材产业链不完整,产地加工条件落后、加工技术粗放、精深加工不够,产品产业链短,资源综合利用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下。

八是中药材生产企业品牌意识差,多数中药材包装简单低劣,既没有标签更无商标,影响了中药材的商品质量及信誉,制约了中药材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

九是科研基础薄弱,产业科技支撑不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中药农业推广体系和技术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十是中药材管理制度不健全,虽然中医药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中医药及中药农业相关的大法已颁布,但相关法律还有待进一步落实,道地药材认证管理、中药材品种登记及生产经营管理等一些具体的操作办法仍有待落地。

三、推进中药材生产“十化发展”

中药材和其他农作物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具有其独特性。一方面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另一方面,中药材讲究道地性,和大部分农作物侧重于产量不同,中药材更注重品质。因此,中药材产业需要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1“有序”“安全”“有效”为目标

依据我国中药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生产实际,笔者首次提出了中药材农业“有序”“安全”“有效”的发展目标,作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的建设目标。“有序”即依据中药材道地性原理,全面优化全国中药材生产布局;“安全”即防止有害物质产生和污染,强化绿色安全生产,保障药材质量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有效”即一方面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遵循中药植物或药用植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以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为宗旨,确保药效,另一方面还要兼顾药农的经济效益。

2以科技创新驱动中药材生产“十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发展的主要动力。现阶段中药材生产应当以“有序”“安全”“有效”为目标,提高科技有效供给,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推进中药材生产“十化发展”,以创新驱动中药农业的现代化。

第一,产地道地化。加强规划引导,加快出台《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优化全国中药材生产布局,重视品种和产区的道地性,建设一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限制中药材盲目引种,做到有计划生产。

第二,种源良种化。加快制定《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保护中药材种质资源,规范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加大中药材良种选育、生产和推广,提高中药材生产良种覆盖率,逐步解决中药材生产上种源混乱问题。

第三,种植生态化。发展“拟境栽培”“人种天养”与现代农业规范化种植相结合的生态种植,大力推广中药生态种植模式和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加大有机肥使用力度,大幅降低化肥施用量,严格控制化学农药、膨大剂、硫磺、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不断提升中药材质量。

第四,生产机械化。大力研发适用的各类中药材农业机械,以代替不断减少的农业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并积极引导农业机械合作社、农机生产服务组织发展壮大,为中药材生产、烘干、储藏、运输提供方便高效的机械化服务。

第五,发展集约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利益保障机制。推广中药材大品种发展模式,由优势企业和优势科研团队联合攻关打通从资源保障、产品研发、科学应用到流通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环节,依赖中成药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大品种的发展,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资源发展和资源整合优化,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地方优势特色产品,带动区域经济腾飞。

第六,产业信息化。加快建设中药材大数据信息平台,构建全国统一权威的中药材生产供给和市场需求信息数据系统,推进供求对接、质量溯源、产业调控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同时,加快培育现代化中药材市场体系,降低中药材交易和市场流通成本,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现代化中药材电子交易市场。

第七,开发多样化。拓展中药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中药材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如地下药用部位的中药材,其地上部位可用于开发代用茶、中兽药、特定化合物的提取物等,或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发生态旅游、药膳、科普、康养体验等,大力发展中药农业产业相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高中药农业综合收入。

第八,产品品牌化。发展品牌农业,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塑造品牌核心价值。建立道地药材品牌目录制度,打造一批知名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合作社品牌等。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创响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道地药材知名品牌,并采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措施保护道地中药材。

第九,研究基础化。加强中药农业相关中药道地性形成的科学内涵、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等基础研究,为中药农业提供科学的指导。目前,深入研究生长年限不够、抢青采收等不科学采收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开展真菌类中药材砍树种药和沙漠、石漠化等生态脆弱区域根类中药材种植采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研究制定中药生态种植技术规范等都是中药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十,管理制度化。尽快落实中药材相关法规,制定《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中药材用农药登记管理细则》《道地药材认证管理办法》等工作制度和细则,加快道地药材认证,强化中药材生产投入品管理,健全交易管理和质量管理机制,维护中药材流通秩序,加大力度查处中药材市场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中药材“优质优价”相关政策和机制的落实,实现优质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